Book Review: Being Mortal

TL;DR

经济、医疗、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的寿命不断地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衰老、孤独、死亡等种种问题,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正是本书所要讨论的。而在这些生命的终极问题的背后,或许藏着关于人生、幸福的答案。

如何面对衰老

虽然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但科学研究在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可能不会继续持续下去,也就是说,衰老是不可避免的1。现代医学在器官衰竭、记忆力衰退等种种衰老现象也只能表示无能为力。

意识到这一现实并接受,可能是人们在面对衰老时所需要跨越的第一道坎。做好这个心理建设之后,人们便能够思考生活中不可以治愈的情况,以便作出一些必要的改变来重塑衰老。

如何面对孤独

而肉体的衰老只是我们生命最后旅途上不值一提的问题,伴随肉体衰老而来的精神世界的空虚问题则更为严重。

肉体的衰老限制了人的行动,并且可能成为家人的负担,而现代社会的机制还不足以给老人提供足够的陪伴。

  • 救济院是落后社会内贫困老人的聚集地,条件差得如同监狱。
  • 疗养院的创办只是 为了给医院空床位 ,逐步发展成为解除家人负担、应对老年人贫困问题的机构。

    几乎没有一所疗养院的工作人员会跟你一起坐下来,努力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对你到底意味着什么,更不用说帮你建立一个家、一个使得真正的生活变得可能的地方。

  • 辅助生活(让任何人都不会觉得被机构化的介于疗养院和独立生活之间的机构),则限于经济利益等种种因素被商业化、疗养院化。

如何面对死亡

如何面对死亡,是本书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随着人们寿命的提高以及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变得越发严峻。作者比较提倡的是善终护理这一类能让患者/老人在其最后的旅途中好好享受的处理方案。

标准医疗和善终护理的区别并不是治疗和无所作为的区别,而是优先顺序的不同。

医生的工作是维护病人的生命质量,在活下去这个条件能够满足的前提下,病人的主观感受是能够被牺牲掉的。但在医学还不足以解释癌症、死亡的机理的情况下,这种牺牲是否值得,还是有待商榷的。

而善终护理则不同,以病人的主观意愿为优先,只要病人感到舒适,一些医学上的规矩、理论可以先放到一边。这种处理方式下的病人反而有更多能够获得更久,甚至病情得到好转。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在讨论死亡的同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讨论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提出这种理论并不完备。人们对时间、价值的看法还取决于自身觉得还剩多少时间,当这个估计减少的时候,人的视野也会收缩,转向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重要的是 存在于我生活中的其他人

唯一让死亡并非毫无意义的途径,就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区、社会。

我记得我小时候就在想「人死后会去哪里」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年纪小,不懂得人生的意义2。可能这种思考也是让我对本书产生兴趣的一个原因吧。思考死亡也对我们在作出一些重大选择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思路。下面的三个问题是善终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判断是否需要善终护理的三个问题:

  1. 我最大的恐惧和关心有哪些?
  2. 我最重要的目标有哪些?
  3. 我愿意做哪些交换、不愿意做哪些交换?

如果这三个问题能够帮我们在生死面前作出决断的话,我想其他选择肯定也不在话下吧。